最新文章

對劇團而言,花蓮是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根據地,因此,每個作品的背後,我們都在思考其永續發展:如何透過有意識的策劃,讓部落/社區劇場既能吸引外地觀眾,也能讓在地居民看見演出的文化與經濟價值;如何在共創過程中培養地方文化自信,並為部落探索出一條「劇場與經濟共生」的道路,讓更多人願意在部落工作、生活。
走過之後回望青春,才能真正知道青春之所以特別的所在,也許這齣作品便是不直指青春,藉老化後的樣貌,共同引領觀眾思索青春究竟是甚麼樣子。
編劇更把牽亡歌鑲入劇本中,轉譯成臺灣特有的悲傷符碼,藉由別役實特有的囉嗦對話、演員之間的拋接台詞和荒誕演出,儘管,整齣劇無人掉過一滴淚,卻足以讓觀者在離開劇場後滿腹鬱結。
分享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傾聽、或無法言說的聲音得以釋放,聆聽者也成為了陪伴者與支持者,見證了故事分享者如何走在創傷之後的道路上,而這一切,都還是現在進行式。
曾經,我們認為劇團營運主要依賴於大家的創意和熱情,但隨著斜槓這幾年的發展,與不同的人和單位溝通、合作等,我們意識到這遠遠不夠。我們必須開始理解一些基本的經營原則,學會如何制定預算、管理財務,經營內外關係、了解如何透過各種管道來宣傳和推廣我們的作品與理念,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持創作的高質量和創新性,最大化劇團的創作效益。
觀眾在哪裡?我一直都不太知道,就像觀眾也不知道拍拍手工作室一樣。但運用這樣的小戲深入到更多不同的群體中,表演好像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在這之外好似找到自身在社會的定位,讓創作的路走起來更加踏實。而這樣的心情,可以鼓舞到自己,進到劇場做戲時,不會迷失了方向。
本專題邀請拍拍手工作室負責人陳敬皓、斜槓青年創作體共同創立者周韋廷、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撰文,分享他們如何從過去所累積的學習及創作經驗,到決定成立工作室、劇團或著手轉型;而在不同地區做戲,會面臨哪些特殊挑戰或影響創作追求?怎麼兼顧劇場創作及劇團經營?又如何思考自身與所在區域、當地社群、觀眾的關係?
走學術這條路必須有一段練功的過程,我在研究所密集練了八年,當老師以後不斷教學相長,每寫一篇論文就又開拓了自己一點。寫一篇論文就像是種一棵樹,如果太惜墨如金,這顆樹可能很棒,但就只有一棵。把所有寫過的論文都算在一起,就有一片樹林,有些樹太小棵了不能代表你,就慢慢淘汰,因此樹種愈來愈整齊。

主題分類

專題企劃

編輯團隊和作者合作構思的系列文章,在主流學術規範之外,探索新的議題方向和書寫型態。​

人物訪談

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探求人們的探求,理解人們的理解,建構那些秀異世界觀的建構過程。​

活動記事

由臺大戲劇系學生共筆,透過此專欄,了解臺大戲劇系的相關活動和精選事件紀錄。

遊心評論

邀請不同科系領域的評論者駐館臺大遊心劇場,突破觀賞同溫層,扭開表演評論的新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