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我認為傳統戲的「歌仔味」大概從幾個方面來談:第一,是唱詞唸白所使用的語言,是很自然且道地的台語,尤其可以體現在俗諺和台語語彙的使用。例如廖瓊枝老師編寫的《宋宮秘史》一開頭寇珠魂魄出場,以「漂薸」(phiau-phiô,浮萍)形容鬼魂飄盪。這是對於台語非常熟悉者,才能自由運用的詞彙。第二,也是我認為比較核心的部分──唱腔,怎樣的唱腔有「歌仔味」?其中一個關鍵是:咬字。
希望透過專題中的故事與描述,縮短野臺戲與觀眾的距離,讓更多人認識、理解並見證野臺戲獨特的藝術形式之美;野臺戲不只是行經廟口匆匆瞥過的一隅風景,其從土地萌芽、茁壯的戲劇能量,再再證明了,野臺戲是臺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當我仔細回想、試圖從記憶中抓取一些被啟發的瞬間時,卻徒留機械舞台那令人發噱的巨大聲響迴盪在腦海,整體就像是一齣為了取得公部門補助、向技術崇拜的官僚低頭所拼湊出的當代大悲劇。走出劇場,不禁令人感嘆,如果讓哈姆雷本人看到這齣戲,也許生存或毀滅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我們技術人員進劇場常常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第一個去跟館方大哥說我們到了要卸貨。正因為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的人,所以看到的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全空的。而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或一個禮拜內,眼前的這個舞台上將鋪滿所有的東西,等到禮拜天的晚上八、九點之後,又回到最初的樣子——空。這一切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個魔術師,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看著整個空間的巨大變化,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這部劇巧妙結合了異地共演技術,讓兩個劇場同步進行的表演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敘事效果。而這樣的技術設計會對影像與聲音的即時傳輸有極高要求,因為任何延遲或不穩定都可能破壞節奏與觀眾的沉浸感。
對劇團而言,花蓮是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根據地,因此,每個作品的背後,我們都在思考其永續發展:如何透過有意識的策劃,讓部落/社區劇場既能吸引外地觀眾,也能讓在地居民看見演出的文化與經濟價值;如何在共創過程中培養地方文化自信,並為部落探索出一條「劇場與經濟共生」的道路,讓更多人願意在部落工作、生活。
走過之後回望青春,才能真正知道青春之所以特別的所在,也許這齣作品便是不直指青春,藉老化後的樣貌,共同引領觀眾思索青春究竟是甚麼樣子。
編劇更把牽亡歌鑲入劇本中,轉譯成臺灣特有的悲傷符碼,藉由別役實特有的囉嗦對話、演員之間的拋接台詞和荒誕演出,儘管,整齣劇無人掉過一滴淚,卻足以讓觀者在離開劇場後滿腹鬱結。

主題分類

專題企劃

編輯團隊和作者合作構思的系列文章,在主流學術規範之外,探索新的議題方向和書寫型態。​

人物訪談

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探求人們的探求,理解人們的理解,建構那些秀異世界觀的建構過程。​

活動記事

由臺大戲劇系學生共筆,透過此專欄,了解臺大戲劇系的相關活動和精選事件紀錄。

遊心評論

邀請不同科系領域的評論者駐館臺大遊心劇場,突破觀賞同溫層,扭開表演評論的新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