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韻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臺灣應用場劇發展中心團員,臺中人)
臺北藝穗節一直是學習做戲的絕佳機會,尤其對於演出經驗較少且資源有限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雖然對於居住在非北部地區的人來說不太友善,但它確實為那些想嘗試戲劇演出的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起點。我參與過兩次藝穗節,分別是2017年的《第1826天》和2020年的《今天下午的美術課》,在這兩次演出中我都擔任編導和客串演員。
戲劇表演的場地選擇有三種類型,分別是「一般場地」、「場地自主」、「自帶場地」。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般場地」,因為通常主辦方不會進行篩選,而是根據報名的速度來決定。這些場地大多不是傳統劇場。在報名參加藝穗節之前,官方會先公佈合作的場地,建議可以先挑選幾個感興趣的場地去了解,並在開放登記報名時依預約時間到場地勘查,需要上傳場地勘查單才能獲得場地登記權限。因此,為了爭取好的場地和時段,報名時必須快速且準確。在進館前,只有兩次的場勘,所以務必在場勘時確認好各方面的細節,如:電源插座、燈源、舞台位置、進出場位置、觀眾席位置、演出後台、前台區、場地可使用範圍、場地可提供的道具,周遭環境、交通路線等等。
除了場勘,還有一些藝穗官方主辦的開幕宣傳活動,可自由選擇參加。我們兩年都參加了宣傳活動,2017那年的主題是像賣房子一樣行銷,主打「大、直接、接地氣」。那時主辦方有和WeMo合作,提供免費的WeMo騎乘,讓演出團隊可以騎著電動車,像宣傳車一樣到大街小巷去宣傳和發放宣傳物,還有一個定點的宣傳時間,那時我們被安排在兩廳院實驗劇場旁的天橋下,大約有10分鐘的時間,提供給團隊自由運用、任何的宣傳形式都可以,我們改編並且演唱了葛仲珊的〈pizza〉,推薦大家來看我們的表演。
雖然事後回想會覺得參加這些活動都是有趣的回憶,但不得不說,在那個當下只覺得勞心勞累,因為我們團隊的人平時都居住在臺南,沒有製作費、窮學生更沒有什麼錢,只能當天搭客運來回臺北,道具也使用最便宜、成本低廉的可拋棄的紙箱製作,而且這樣形式的宣傳效果其實非常有限,如果不是居住在北部地區的人,我建議可以考慮是否參加這些宣傳活動,因為投資回報並不高,不參加也不會影響後續的演出。或者可以另外找一名北部人來協助這些需要出席的活動。
-01-1024x574.jpg)
因應藝穗的精神,場地使用時間相當有限,沒有太多時間拆裝台,平常也無法使用該場地排練,因此我們都是針對這個場地去量身打造專屬的表演,先有場地才有文本。
《第1826天》我們選擇了一家在信義區四四南村附近、巷子裡的披薩店,故事講述的是一家即將倒閉的披薩店,演出這天是營業的最後一天——第1826天。舞台區圍繞著這家餐廳的吧台,觀眾就坐在平時餐廳的內用區域,只使用場地現有的燈光,道具也是使用最簡便且可攜帶的工具,因為還要從遙遠的臺南扛上來。印象深刻的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我們在製作披薩撒起司的模樣,但又考量起司昂貴、也不適合放在室溫這麼久,所以我們就將裝水果的網格套子剪碎,當作起司來使用。雖然有點鬧,但因為起司被看見只是一瞬間的事,所以就也還過得去,不會過於突兀。
這個演出的團隊只有5個人,大家都是身兼數職,無論成果如何,都是一次很棒、練功的經驗,過程中也有不少有趣的事。在某一天演出進行到一半時,或許是演員那天開足能量,一名警察走來詢問待在場外預備進場的我,他說民眾在這附近聽到激烈爭吵而報警,所以來了解一下狀況,我只好笑笑的跟警察解釋我們正在演出,剛結束一段吵架的戲碼。
-01.jpg)
《今天下午的美術課》我們選擇在一家咖啡廳的二樓,是一個類似畫廊、全白的空間。去場勘時,我在那裏看見陽光煦煦的灑進來,隔音很好、非常靜謐清幽,那時就覺得「天啊,若是能在這裡讓大家欣賞畫作,然後將來看戲的心情轉化成藝術作品,那該多好。」這個概念從第一次場勘就深植在我的心裡,於是就誕生了《今天下午的美術課》這樣的作品。
我們在地板上鋪滿了油漆防護膜,讓觀眾都可以隨意席地而坐,整個空間充滿美術畫作,三名演員分別探討著不同的美術手法和議題,接著有一名舞者以舞蹈表現肢體的美,最後舞者脫去身上的白布,讓觀眾可以運用散落在四處的美術工具畫畫,或就只是靜靜地欣賞畫作、且坐且站觀看一切的發生。
-01.jpg)
-01-1024x768.jpg)
做藝穗固然有它的困難之處,像是平常要在哪裡排練就是一個問題,有現成免費的空間可以使用當然是最好的,否則租排練場實在太貴了。我們這兩次的演出都是選擇在同學家中排練,所以場勘時的資料蒐集必須齊全,才能有完整的空間概念。
如何在這些有限的條件下,完成一場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會是一個大挑戰,做的好或許還能獲得藝穗節獎項的肯定;反之,若是成果不如預期、得到的評論並不理想,希望也別氣餒和沮喪,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和啟發,再接再厲。
封面照片:《第1826天》參與藝穗節開幕活動(照片提供:扛磚頭劇團)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李亭萱、解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