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亞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士班研究生)
「我其實很不會說話」,訪談準備開始時以磬跟我說道。北藝大戲劇戲畢業的張以磬(以下簡稱以磬)除了是位劇場演員,目前也以Ophelia為名,從事變裝皇后演出。訪談前我已在網路影片中看過Ophelia在台上隨著音樂對嘴、舞動的片段,對照影片中Ophelia自信模樣與瘋狂的表演風格,和當天以磬本人靦腆的樣子,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引起了我的好奇。
表演與變裝的開始
因為爸媽是牧師的關係,以磬從小就參與過許多營隊並常於教會中演出。在教會輔導員的建議下,高中時曾訪問過就讀戲劇系的大學生,「我當時覺得他們的生活很酷!」以磬笑著說。接著他提到一首歌曲——Lady Gaga〈Bad Romance〉,這除了是Ophelia的出道曲外,他事後才想起,自己早在國中表藝課就表演過了,雖然當時並無變裝的意圖,但事後回顧,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都環環相扣著。
「太巧了!」我不禁讚嘆,當以磬談到第一次變裝是在2019年的台北藝術自由日1,才發現原來我們早就見過彼此,當時他便以Ophelia為名,參與深夜放電所的作品《我愛你一分鐘》。當初以Ophelia作為Drag Name的契機是魏如萱的歌〈Ophelia〉剛發行,加上Ophelia在莎士比亞悲劇作品《哈姆雷特》裡深陷愛情的形象,讓自稱戀愛腦與性格較為憂鬱的他,決定從自身的成長經驗中挖掘故事,以此經營自己的變裝角色。Ophelia瘋癲的形象也剛好與他後來的變裝皇后家族「瘋家」(The House of Wind)的風格契合,種種原因集合形塑出以磬心中Ophelia的樣貌。

變裝作為自我和解的方法
「這很弔詭,就是我是表演者,但是我很怕別人帶著評價的眼神看我。」以磬回溯高中時期,在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後,因為對自己性向的恐懼,讓他在那段時間變得封閉,也很怕別人的眼光。雖然在大學裡已經可以相當開放地談論,但在家中他仍是相當壓抑。作為表演者卻害怕別人注視,變成了以磬在表演中必須面對的課題,但這也間接讓他愛上變裝表演,因為化妝之後他感覺大家是用欣賞的角度在看,而不是要去評價他的演出。
2022年他結合自己變裝皇后角色,製作了一齣solo作品《To be Ophelia》2,當時的他經歷情感上的挫折,患上輕微憂鬱症,在有尋死念頭的晚上「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便會出現在腦海,也正是在這最黑暗的時候,看到那年臺北藝穗節徵件資訊,所以對他來說,做這齣戲的動機除了想去整理這整個事件,也是給自己一個延後死亡的理由。演出結尾他選擇讓Ophelia墜入水中,「那時候我確實覺得某個東西已經死了,但是我『張以磬』本人那時候是重生的。」他表示,創作本身是一種療癒的過程,藉由梳理並清創這份受挫的情感,並在「To be, or not to be」的疑問中做出選擇,黑暗的人生終於看見了前進的方向。


2023年他入選阮劇團DQ創作計畫,在嘉義駐地創作並發表了作品《半閹娘仔》。這個名稱意指男體女態者,出於計畫共同發展文本的表演者沈建緯的成長故事,創作過程兩人互相分享與挖掘各自來自於性別的生命經驗與疼痛,並將這些刺痛的記憶轉化成以變裝烏托邦為題的派對。視覺方面,他運用了許多台灣在地元素與生活中的日常物件,透過現成物的拼接與拆解,重啟大眾對於物件美學的視覺想像,以及其符號意義的重新詮釋。近年這兩件作品,他皆將成長的痛感轉化為變裝創作的材料,並在過程中逐步修復關係、與自我和解,因而得以成為今日更加理想的自己。
變裝的多重可能
「雖然講起來有點噁,但我現在有點不想做變裝皇后,而是變裝藝術家。」以磬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當人們提到變裝皇后,會因為「皇后」這個名詞本身在性別上的含義,進而聯想到某種女性形象。而現階段以磬想要做的是去掉自身「皇后」的標籤,轉而嘗試變裝的各種型態,不僅僅是性別樣態的轉換,他說:「我自己其實腦內對變裝最理想的狀態是可以很中性的,也不一定是人的狀態。」他希望透過變裝這個形式,轉化成其他更不同的樣貌,這也反映在服裝的選擇上,他喜歡參照一些神話怪物,像是海妖或人魚,進而拓展變裝的發展空間。


接著我們談到變裝皇后的表演形式在台灣的現況。由於目前變裝皇后多在酒吧或是夜店演出,當談到演出時長限制以及商業考量時,我問道:「你覺得演出要如何才能在『藝術性』與『娛樂性』之間取得平衡?」面對我的提問,以磬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說:「所以我通常會在轉場或是段落安排中,增加戲劇情節與設計角色情緒。」為了打開更多變裝的可能性,他正嘗試著將變裝元素帶到劇場裡,一如前述《To be Ophelia》及《半閹娘仔》兩件作品。
重生之後的當下 To be, or not to be
談到性別與自我認同的流動,以磬坦言在大學剛接觸變裝時,自己覺得較偏向性別光譜中陰柔的那邊,但在經歷《To be Ophelia》的創作後,他選擇埋葬Ophelia。「某一天,我感覺到她回來了,但不是之前的她,是一個已淹死又從水底重新爬上來,有一點受傷、奄奄一息的狀態。」他這樣說。提到有沒有想要卻一直未執行的創作計畫,以磬說他想嘗試文學改編,從文學作品出發,挖掘更多元的變裝視角來發展新作,但這仍在醞釀當中。
神話是不存在的,海怪亦是。我想以磬的變裝並不是要再現或模仿某個既定形象,而是運用這種「不實際」的特質把我們從規範與框架、是與非的問題中解放出來。訪談當下雖然我和以磬談著的,是他認為受了傷仍有點虛弱的Ophelia,但在我面前侃侃而談的,是蛻變後更加堅定自在的張以磬。顯然,「To be, or not to be」對他來說不只是單純的生與死、去或留的是非題,更要緊的是,他從中體悟到了「死後重生」以及「出走後回歸」等選擇,這讓我們在談的變裝,變得不再只是表面上可見的感官操弄,更指向了生命本具多重可能性的本質。
2022年Ophelia參與酒吧舉辦「皇后更衣室」變裝比賽表演片段。

以下為本文訪綱,其中包含本專題其他受訪者提問,再經本文作者增問及彙整後擬出。
開頭:個人經歷與創作
1、你本身具有表演藝術的學習背景(戲劇),是從小就喜歡表演嗎?是從何時決定成為表演者的呢?
2、表演背景如何影響你對性/別的看法?有無任何原本不敢做,卻因表演而能夠去執行的事情?
3、Ophelia 在《哈姆雷特》劇中因親情、愛情幻滅而發瘋,這種嬌弱又瘋癲的樣子在視覺文化中是相當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想問當初為何以她作為Drag name?跟她的經歷或性格有關嗎?
4、你在 2022 年創作了Solo作品《To be Ophelia》,當初動機是什麼?
5、Ophelia作為莎士比亞筆下柔弱、瘋狂的女角,她的瘋狂始於悲劇,而她的命運也終將是場悲劇,你所創造的Ophelia跟原版有何差異或突破?對你而言,Ophelia 和張以磬兩個身份,存在什麼關係?
6. 你曾和沈建緯共創《半閹娘仔》這件作品,意指男體女態者,運用了許多台灣在地視覺元素與現成物件,這些選擇是如何產生?
7、《半閹娘仔》視覺強烈、混雜了許多美學,彷彿在進行某種實驗,你如何看待這種交雜的狀態?
8、你覺得變裝可否修復關係?無論個人、親子或公眾之間的關係,有無親身經驗可分享?
性/別與扮裝
9、Ophelia的造型多半誇張、特異,你如何思考這些造型?有無最在意或最渴望達到的效果?
10、除了舞蹈,變裝皇后也很注重「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表演者需將自己放入不同性別氣質或框架中,你如何看待性別、展演與扮裝之間的關係?
11、變裝皇后的表演者透過扮裝揭示性/別的流動性,在接觸變裝表演後,有影響你的性別概念或自我認同嗎?
12、關於自我認同的流動性,你認爲性別認同最終會有個定錨,或會隨時間不斷改寫當下的變形(mutation)?
13、近年變裝文化與社群在台灣受到廣泛關注,但大眾仍有些誤解,甚至與其他扮裝行為混淆,例如:紅頂藝人、cosplayer、反串表演……等。這些雖都涉及扮裝,但出發點大相徑庭。對你來說,變裝是什麼?如何看待「表演中」和「日常中」的扮裝行為?
變裝皇后作為藝術形式及其台灣現況
14、社群媒體有人討論變裝皇后也是一種協助父權鞏固女性樣板的形式(筆者認為這是對變裝皇后的一種誤解),你對這個觀點有何看法?
15、變裝皇后演出包含音樂、舞蹈、服裝、戲劇,各環節都與表演者想傳遞的理念有關,不過主流媒體較少討論到變裝皇后的表演本身,你會如何看待表演中「娛樂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係?
16、近年,台灣除在酒吧、夜店能看見變裝皇后,活動主持、脫口秀也能見到皇后身影,而你則是把皇后帶進劇場,當初為何想嘗試以變裝皇后的身份進行戲劇演出?
17、你覺得台灣的變裝皇后文化、社群,相較其他國家有何不同或特別之處?
18、台灣作為亞洲首個同婚法案通過國家,在逐漸包容性別多元的文化氛圍下,你認為還有誰被遺忘了?
結尾問題
19、什麼原因讓你選擇繼續創作?
20、如果不考慮成本與技術,有沒有什麼演出或創作計畫是你想做但還沒實踐的?
受訪者介紹
張以磬 aka Ophelia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表演。近年以演員、變裝皇后及獨立創作者身份投入劇場、影視演出,來自變裝家族「瘋家」,多次參與藝術跨域合作。個人創作關注性別及變裝展演實驗,表演場域從酒吧、劇場橫跨到藝術節,形式遊走於戲劇、變裝、聲響實驗、派對以及物件展覽之間。2022 年以個人編導演作品《To be Ophelia》榮獲臺北藝穗節「藝穗精選獎」,2023 年入選阮劇團 DQ 創作計畫並發表作品《半閹娘仔》,2023年底於山喊商行《養成的表演戲節》與聲音藝術家BZARCO共同製作《沙威瑪♡沙其馬♡索多瑪》。
封面圖片:李争沂攝影、張以磬提供
策劃、責任編輯:楊智翔
審稿:張曉逸、解佳蓉
關於作者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目前就讀臺藝大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碩士。近年以主題性策展及跨域合作計畫作為創作方法,同時進行藝術書寫與評論。希望透過不同媒介,來探索當代生活中的不安與衝突感,挖掘個體與社群間的矛盾時刻,以及其背後的權力關係。2024年與陳薇共同主持《LOOP》展演計畫,擔任概念、導演及舞台設計。2022年擔任《「ㄧ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策展人。作品曾參展《Internet Surfing:網路衝浪手冊》(2023)、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複調神話」(2021)等展出,並曾獲2023年關渡宮大專西畫新秀獎首獎。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