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裝不可少的是與日常生活的連結——專訪游恩恩 Lihan Umaw

部落與都市不該是兩個相互競爭的地方,在恩恩身上,它們反而成了相互交融的生命經驗。基督信仰/祖靈信仰、男/女、日常/變裝,看似難以同時存在的二元對立,卻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不斷在她身上流動,帶出了柔和卻堅定的力量。

作者:謝昀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大家好,我是游恩恩Lihan Umaw,來自高雄的太魯閣族,我的部落在三笠山部落。」一段非常簡單的介紹詞,卻富含恩恩對土地、族群身分與文化的關懷與眷戀。恩恩部落在花蓮,卻落腳在高雄,或許有人會疑惑:怎麼有在高雄的太魯閣族?但對恩恩來說,花蓮給了她文化的滋養,高雄則是她長出自己力量的地方,這兩個地方都是她的家。

簡單的自我介紹,或許也可以回應許多都市原住民的生命困境,部落與都市不該是兩個相互競爭的地方,在恩恩身上,它們反而成了相互交融的生命經驗。基督信仰/祖靈信仰、男/女、日常/變裝,看似難以同時存在的二元對立,卻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不斷在她身上流動,帶出了柔和卻堅定的力量。

相互交融的族群與性別經驗

這些感受也是從恩恩的祖輩身上傳承下來的。她提到,基督教是一神信仰,但在許多原民長輩身上,卻能看到基督與傳統原民信仰的交會。例如:阿嬤用餐前習慣禱告,不只會感謝上帝、也會感謝祖靈;教會的原民牧師平常在台上講道,私下仍繼續進行部落裡的祭儀。這些交融的行為是他們文化衝擊下求生的一些細微線索,他們用著更柔軟的方式來應對,而不一定只能劍拔弩張地對峙。

部落的經驗也同時影響著恩恩面對自身性別的轉換,她更習慣稱呼自己所經歷的是「跨性經驗」。這是一種動態且正在融合中的姿態,不斷轉換與嘗試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與位置。不過恩恩強調,不論是在創作,或是面對性別議題,首先必須要找到自己到底要「對抗什麼」,而不是先檢討自身。雖然講起來容易,但這往往需要漫長的過程,且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2023 Pulima藝術獎得獎作品《Tnpusu起個圓》劇照。(@jc_pan攝影、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日常變裝的挑戰與動能

恩恩過往的情感經驗,讓她開啟了對自身性別的懷疑,同時也開始自己跨性經驗的歷程,並將變裝融入真正的生活。雖然很享受當女生,中間卻也遇到許多困難,常常連要賺錢糊口都不容易,甚至曾經有一些時刻想要放棄人生,重新投胎豪賭一番。直到她遇見一個僅看能力、不看性別的非異性戀老闆,這才讓她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只是,她做的是服務業,每天都要遇見許多不禮貌的客人,對恩恩來說,長達五、六年的超商經驗,不只在磨練她的心智,也是她將變裝帶到日常的一個舞台,更像是一種危險的社會運動。

用不符合常規的性別裝扮不斷在日常現身,具有社會運動的動能,但卻也讓恩恩身心俱疲。長時間面對被質疑的狀態,讓她回想起來都還想哭。不過也因為這個工作,帶給恩恩穩定的經濟條件,才讓她得以在性別與創作上更往前推進。因此,先擁有穩定的金錢能量,也是恩恩常常與自己跨性別姐妹提及的要事。

變裝是恩恩「拿回來」在自身使用的概念,因為這件事曾經在他人身上也發生過,而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像是傳承恩恩部落阿嬤那一代面對祖靈/基督信仰的融合方式,她將部落經驗轉過來思索自身與變裝的關係。在這個狀態下,變裝就不會是某種二元的、主流的選擇,而是平行或交融的狀態開展出去,如此便不會被困在既定框架中。對恩恩來說,將變裝與日常融合並不衝突,而是一種內在的滿足與舒適,同時也對外展現。由此角度出發,變裝就不再只是某些服務觀眾的展演行為,更是為了要與不同認知的人展開對話或與之牴觸,藉此刺激大眾,讓大家開始思考差異。

作為信仰與文化的匯聚點

恩恩坦白說道,自己並不適應現行大家所熟知的變裝皇后表演系統,她認為變裝需要對文化更敏感與細膩才行,才能在不同群體中凸顯個人特色,同時,個人特色和經驗也能很自然地連結不同的個體。她舉了兩個過去變裝展演的例子,第一個是她和研究所同學在旗津的變裝展演《拿條魚chill瓜》,邀請當地的阿姨們,各自帶一套服裝,到現場與他人交換穿搭,並在舞台走秀。此刻,T字舞台上演的不只是場走秀表演而已,它更乘載了不同的個人經驗與故事,彼此交織在一起,成為文化聚合體。

高雄旗津變裝展演《拿條魚chill瓜》(2023)走秀現場。(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另一個例子則是她在岡山籃籗會的變裝展演《藝間客棧》。籃籗會匯聚了當地以物換物的習俗,每年舉辦三次,第一次在媽祖聖誕。雖然現在的籃籗會已有些觀光化,不過恩恩仍希望透過扮裝,將這些文化「找回來」,因此她決定扮成媽祖。在此之前,她已依習俗問過廟方與神明,她認為不論要扮人或是神,都必須以尊重的狀態進行深層的準備才行。扮演當天,她深刻感受到變裝與信仰結合的強大能量,有焦慮的母親來向她傾訴自己兒子生病的事,甚至有信眾想要直接在她旁邊跪下。這時候,變裝便不只是一種表演,更是信念與文化的匯聚,進而達到了另一種層次。

高雄岡山籃籗會變裝展演《藝間客棧》(2023)行動現場。(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面對自身的原民文化,恩恩也嘗試將變裝拉到文化祭典的層次。當她參與過多次感恩祭演出後,發現這些祭儀演出都漸漸落入了特定的僵固形式:打獵舞都由一群男人演出、女人則是負責表演織布舞。不安於二元框架的她,開始想要挑戰特定性別的分工模式與文化代言。她與朋友們用了一點狡黠的方式繞過傳統儀式的程序,在演出的指定內容中,他們抽到農耕舞,為了符合主題,並能名正言順的上台表演,因此他們在表演介紹上寫著「身為太魯閣族的後代,我們將耕耘太魯閣族現代的文化」。

演出開頭包含了許多具儀式感的展演與現代舞,然而到後面轉場時,台上三位表演者直接將自己身上原先穿的族服脫下,換成自己喜歡的衣服,將變裝過程完全展現給台下的觀眾。這在過往的表演中相當罕見,尤其是將「變裝中」的人赤裸、完整的展現。讓大眾看見變裝的過程,也是在揭示變裝並不會帶有任何侵略性或令人討厭的內涵,而且它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行為。

部落感恩祭表演《彩虹橋下的織者》(2022)。(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一種連結與陪伴

回到變裝表演本身,它到底是不是表演藝術的一種?恩恩認為,若這樣的表演有與觀眾連結的能力,且能帶來感動,那就是有藝術性的表演。只是變裝皇后們觸及的人群可能背景不一,因此就會有不同的對話方式與表演力道。這時候要「談什麼」就非常重要。對恩恩來說,若僅是不斷地談如何有自信、做自己,這樣的演出是無法融入她自己的,她需要的是直接與日常的連結。也可能因為她自身仍有一顆無法化解的石頭——自己曾經身為男性,「我曾好幾次想從樓上跳下來,賭那人生重選性別的機會。」恩恩感慨道,就算當時已有經濟能力,也已完成手術,卻也似乎永遠無法走到自己想要的地方,因此對她來說,變裝如何與日常連結,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因緣際會下,她讀到了一本述說跨性別經驗的論文1,十足感動,也莫名生出了一種想要活下去的力量。她突然意識到,原來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是如此重要,甚至可以拯救一個人,這也成為她的表演創作動力。在這個狀態下,「順著心過生活、follow your heart」或許更能代表恩恩的生命與表演。她希望自己能夠在做表演的過程中,轉化自己的跨性經驗與生存策略,將這些力量與經驗向外擴散,觸動有和她類似生命經驗的人或Ta2們的家人、伴侶與朋友們,成為另一種重要的生命陪伴。

2023 PulimaXTai身體劇場「夠帶種開幕秀」表演《Mqaras pncingan su!生日快樂!》。(林靜怡攝影、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2024鳳甲美術館「《無相行》:在身份認同景觀中前行」參展表演《橋下肢徑》。(Sacha攝影、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以下為本文訪綱,其中包含本專題其他受訪者提問,再經本文作者增問及彙整後擬出。

1、對妳來說,什麼是「變裝」?你覺得「變裝」跟妳的創作有什麼關係?
2、前陣子,社群媒體有人討論變裝皇后也是一種協助父權鞏固女性樣板的形式,妳是如何看待變裝皇后的?是否認為變裝皇后也是表演藝術的一種?
3、在妳的生命裡不斷地在「跨」,不論是藝術領域、性別、身體展現,對妳來說,「跨」這個動作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你會嘗試著想讓觀者辨識出來嗎?
4、「阿嘟」一詞原作爲原住民性少數群體指認的語境,但隨著社群網路普及,「阿嘟」一詞擴編了對象,因此開始有許多非原民者使用,想問妳如何看待「阿嘟」一詞的進展,是否強調了性別卻壓縮了民族性?
5、妳如何看待身體作為展演工具與觀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展演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或發現?

受訪者介紹
游恩恩 Lihan Umaw
高雄太魯閣族,部落在花蓮三笠山部落,現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表演藝術工作者。近年創作以身體性、舞蹈性之行爲表演為媒介,從表演藝術中描述跨性經驗與族群認同的雙重交織經驗。創作常面對大環境的社會期待,唯有將身體置身在藝術的自由語彙中,才有可能孕育出多元且土生土長的性別文化樣態。

封面圖片:游恩恩Lihan Umaw提供

策劃、責任編輯:楊智翔
審稿:鄧淑華、解佳蓉

關於作者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生,以Cony(摳尼)的名稱闖蕩江湖。退伍軍人、女性主義者、Podcaster、同志運動倡議者......。製作 Podcast 節目:《微叛逆女孩》、《性愛拉拉隊》,以及所上的節目《性別教育 所以呢?》。2023年參與蘇品文主持的國藝會計劃《跨域研究小組-表演藝術與性別主流化體現》,以性別/參與者之眼與感受觸碰表演藝術。

    View all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