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穗節】藝穗經驗談:在限制中探索的求生法則

每次進場都像是一場戰鬥,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犯錯,需要全副武裝,把握進場前的時間,做任何能做的準備,才能在時間限制下達到最佳的演出品質。

作者:陳暄雅(臺大戲劇系畢業,多以舞台監督一職獨立接案為主,也斜槓舞台設計)

我曾參與四屆臺北藝穗節的節目,包括因疫情被迫腰斬的那一年。參與的職務包括燈光設計、舞台監督和舞台設計,累積了在藝穗節規範下創作與執行的多重經驗。對我而言,參與藝穗節節目的演出製作就像是一場又一場的極限訓練營,在技術條件不及專業劇場的空間裡,以及每次僅有四小時的工作時間限制下,團隊必須完成每一次的裝拆台、演出,和僅只一次的技術彩排。每次進場都像是一場戰鬥,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犯錯,需要全副武裝,把握進場前的時間,做任何能做的準備,才能在時間限制下達到最佳的演出品質。

在投入設計製作和排練之前,我會儘可能排除會發生的技術狀況。同時,在製作中後期,我會思考可能的演出及裝拆台突發狀況,並制定相應的應變方案。以下,我將按「時程管理」與「空間限制和優勢」分項敘述,並視需求以我的實際參與案例進行補充:

首先,無論是實際演出或技彩時段,都僅有四小時的作業時間,其中必須包含裝台、技彩排或演出,以及拆台。為了妥善分配這有限的四小時,使每個程序不因花費過多時間而對其他程序的執行時間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在作品的創作及製作過程中,提前進行周詳的考量。若以正式演出的情境作為分配時間的準則,我們需要在演出前後保留觀眾進出場的各半小時。這所謂的半小時,實際上可以依據演出的實際需求和演出前後技術所需的工作時間進行後期的調整。

然而,初期建議以最大值來估算,以確保有足夠的彈性空間供後續調整使用,避免缺乏彈性。這樣一來,考慮到演出時間以及裝拆台時間,可用於實際製作的時間僅剩下三小時。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前提下討論製作規模,能夠更實際且有效率地進行規劃。

再者,藝穗節所提供的非制式劇場空間,不同於一般劇場的黑盒子,其技術條件和空間質地都呈現相當大的差異。這些空間多半是類似白盒子(平時作為展覽空間使用)或具有明顯特色和質地的場所,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演出既是挑戰,也可能成為劇場製作的優勢。

《路邊野賭》 (攝影:孫旻 照片提供:歡聚團)

以我在2019年參與的作品《路邊野賭》為例,這是一個從文本出發,延伸為藝穗節演出的作品。文本首先設定在夜市,這是一個具有公共性、流動性,且需要在夜晚時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的場域背景。導演於是選擇了萬華水窗口作為表演空間的主要選項,這個空間位於萬華華江整宅的水窗口(一個連結天橋的三角窗地帶)及其門前的公共廊道上。在這案例中,萬華水窗口具有天然的優勢,位於華江橋下的環形集合住宅的二樓一隅,正對集合住宅的連通天橋,有其開放性的特質,鄰近交通幹道,因此環境聲響豐富。廊道邊一到夜晚還隨處可見點亮的各式招牌,為整體視覺與氛圍增添了極大的亮點。

《路邊野賭》 (攝影:孫旻 照片提供:歡聚團)

然而,這些優勢也同時帶來了公共場域常遇到的挑戰。

其一:由於這個表演空間實際上是當地居民經常經過的通道,因此如何在不妨礙演出的情況下與當地居民共處,便成為製作期間我們經常討論及考量的問題。首先,一個設定在夜市的故事,提供了一般民眾和表演空間「借道」的可能性,因此在前期的文本工作期,導演和演員、編劇相互討論,將其中一名角色的靈活度調高,讓他能夠更即時地根據現場情況進行互動。此外,也採用了區分開放互動和親密戲碼的策略,以控制人流經過表演空間的時機,類似於「觀眾遲進點」的設計。這不僅有助於保持戲劇節奏的掌握,還有助於緩和當地居民對演出的觀感,使整體演出更加順利而具有互動性。

其二:環境聲響時而會干擾演出情緒堆疊,也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當時我作為燈光設計,便和導演討論將夜市常見的大型鎢絲燈泡納入整體視覺考量,輔以四周天然的通明招牌作為面光補強,讓整個表演區域更加凝聚。

《路邊野賭》 (攝影:孫旻 照片提供:歡聚團)

總的來說,參與藝穗節演出是一場兼具挑戰與優勢的冒險,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特殊的空間條件下精心籌劃、靈活應對,並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細緻考量。儘管條件或規模並無法和專業劇場規模比擬,卻實際上更能展現團隊集思廣益,在限制中求生存的各種可能性。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李亭萱、解佳蓉

關於作者

  • 臺大戲劇系畢業,多以舞台監督一職獨立接案為主,也斜槓舞台設計,是個火星處女的工作狂雙魚座女子。

    View all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