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湘鈴(臺灣大學醫學系二年級)
作品:《青春》
團隊:不二容戲劇工作室、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時間:2024/11/09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青春是什麼?一個問題,有千百種回答。有人說青春是在自己的墳墓上跳舞,有人說即使知道會受傷,仍會選擇再經歷一次。無論如何,它似乎在你我心中都標誌著特殊的位置。這段人生歲月中難以捕捉形狀,卻再再被提及的日子,正是此部作品想要探索的主題。
這齣演出以名為青春的舞會作為開場,主持人反覆強調著:這場舞會將無盡重複,沒有任何變化⋯⋯。

首先上演的是一幕幕離別的場景,旁白描述著重複的動作指示「沈默不語」、「激動地流下淚水」、「彷彿永遠不會再分開」,角色不斷更換,卻演出相同的戲碼,兩人從相望、擁抱再到分別。隨著節奏越來越快,更加深重複的印象。我注意到最有趣的一點,是原本是旁白的人,也會在某時成為角色,好似在說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時機也許不同,但終將無法控制地身陷在其中,道盡了從本幕的離別乃至整部作品的主題青春,皆是人生必經之路。
雖然主題是青春,然而實際描繪青春的場景極少。更多的場景是演出了人們普遍認為經歷青春過後的生活。有在餐廳服務多載的員工,經歷每天生活的反覆循環,最後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去上班。似乎意味著在周而復始的生活下,靈魂脫離了軀體,彷彿人生已不屬於自己。有一位青年思考著人生的存在議題,「今天和昨天是一樣?又或是不一樣?而今天和明天又是否相同?」他充滿對於人生意義的困惑,在矛盾的答案間擺盪,迷失於混亂的思緒中。又有一位演員演慣了需死亡的配角,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面對更多人生的多變無常,理解到人類在死亡面前何其渺小,曾經單純的、帶著盼望的青春,更顯得模糊遙遠。
僅有提到青春的片段,是角色們一邊喊著「青春」,一邊無所顧忌、發瘋似地載歌載舞,舞台燈光與音樂相襯著演員的活力。青春可能是狂熱的、躁動的、紛亂的、毫無顧慮的,但青春的裙襬仍隨興地舞動,無法被定義。編導陳品蓉在座談中提到「越老越懂得青春是什麼。」走過之後回望青春,才能真正知道青春之所以特別的所在,也許這齣作品便是不直指青春,藉老化後的樣貌,共同引領觀眾思索青春究竟是甚麼樣子。

特別的是,演出是由導演和演員共同在過程發展創作,尋求跨世代對青春的共鳴。交互激盪下的結果,使演出元素多元,融合了現代舞、現場樂器演奏等等。然而各場之間有時不太相關,例如最開頭的離別場景,到後來演繹經歷青春過後的樣貌,並沒有明確意義上的銜接。如此的呈現方式留給觀眾較多想像空間,得以梳理自身對於青春的定義,不過因較缺乏完整的故事線,觀眾可能會較難理解演出本身所欲表達的核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尾的收束,舞台正中央聚光燈下,角色真摯熱切地渴望道:「你還可以,再愛我一次嗎?」在逐漸老化,歷經人生大半年華之後,她希望訴說的對象仍能夠如初見面時那樣地給予愛。雖然演員似乎在對著某人說,但我卻隱約感覺像在對自身說話。老化的過程飽含無數風霜,我們丟失了喜歡的特質、想念以前的樣子,即便如此,那個改變後的人仍舊是自己,仍值得被愛。

「今天是我所擁有的人生中,最青春的一天」角色最後說道。生命不斷向前,與其不斷回望,不如把握稍縱即逝,卻彌足珍貴的今天。
最後,舞會的主持人轉而邀請觀眾一起加入舞會,我再次聽到主持人說著:這場舞會將無盡重複,沒有任何變化。我回想一幕幕中的角色,各自上演著看似相似的劇情,儘管「青春」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來看,似乎大同小異。然而,對每一位活生生的我們來說,內心的經驗豈不是獨一無二?我們所踏的每一步都在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痕跡,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最無可替代的珍貴體驗。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問「青春究竟是什麼?」每個人仍舊有不同解答。所有人各自的人生舞會正在一幕幕上演,也許青春仍難以定義,該做的就是盡情享受跳舞,好好感受和體驗所經歷的一切吧!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鄧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