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致信(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碩士班二年級)
作品:帝國聆聽:經典文本聲音展演《帝國的結構》、《醫療與帝國》
演出:臺大藝文中心X窮劇場
時間:2024/03/20 19:30、2024/03/27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兩天,兩個夜晚。不同的聲響帶領著觀眾走入兩本書的世界。一個是柄谷行人,他對於現在各地革命頻起,但仍無法打破「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結構,提出了大膽前衛的構想:「帝國」。另一個是Pratik Chakrabarti,他從西方帝國主義發展的過去來探討現代醫學的發展史,並延伸出危害全球健康的風險問題。
近代革命失敗的反思——從一位失敗的左翼社會運動家出發
低沉的貝斯響起,隨後是明亮的朗讀聲,兩者互相交織帶領著觀眾進入柄谷行人的思想世界。
攤開歷史,革命四起、帝國衰退、政治運動風行的時間點似乎是從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開始。新興國家出現、殖民帝國凋零,一切看似欣欣向榮,下對上革命推翻政府不再是幻想。但這些似乎都只發生在20世紀初或中期,尤其邁入21世紀後,革命、政治運動並未停歇,但就幾乎沒有新的國家誕生了,這是為何?柄谷行人從他自身的經歷提出想法:革命推翻國家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國家建立於經濟之上,經濟只要仍然健全,國家就難以傾覆;推翻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革命也只是倒置過來利用國家的力量廢棄資本,國家依然未被推翻;國家、國族、資本三位一體的牢固結構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破。這樣看來馬克思主義難道到頭了嗎?實則不然,他提出從「帝國」此概念來找到打破這困境的方法。

現代國家基本跳脫不出「資本-國族-國家」三個結構形成的一體框架,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人類意識形態上發展的終點。但這三位一體的意識形態難道不好嗎?柄谷行人提出反對,並認為這開啟了一個無謂的競爭時代,不停的競爭、搶奪來成為世界霸權。但回頭看看歷史的長河,又有幾個霸權國家能一直長存呢?霸權是會輪替的,但霸權輪替的背後,卻是由許多普通民眾去承擔國家互相競爭的成本。面對這看似永無終點的輪迴,柄谷行人往回看了康德提出的《論永久和平》,並提出了世界共和國的構想。
世界共和國是柄谷行人在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是一種超越現存「資本-國族-國家」的理想國,實踐了康德提出「每個人不只把他人視為手段,同時也要當作目的來對待」的道德法則,是一個愛人愛鄰的烏托邦。如何到達成世界共和國呢?柄谷行人認為「帝國」中有著答案。他從中國5000年歷史中翻找,而後認為帝國是世界共和國的第一步,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潛力。各個國家形成聯盟,以過去的文化同一性為基礎形成共同體,這即是帝國的原理。朝西邊看向歐洲,歐盟似乎就有帝國原理的影子存在。
不過就現在來看,超越「資本-國族-國家」,結束互相競爭的時代,讓大家一同邁向愛鄰的世界,這或許困難重重。中美競爭、俄烏戰爭這些似乎喝斥著眾人達到世界大同根本是癡心妄想。但在我看來,或許就只要人自己超越自己的慾望,不為了自己傷害他人、而是互相扶持,這可能就是世界共和國的基礎吧。

熱帶醫學,一門帝國科學
第二晚,四位朗讀者緩緩走向前,伴隨著濃厚沉重的聲音,似乎諭示著殖民者們在殖民區疾病肆虐的無力與懼怕。
熱帶醫學,乍聽之下是專指研究熱帶氣候獨有疾病的專科,其實是源自於歐洲列強在全世界到處插旗時冒出的詞彙。歐洲列強當初在非洲大陸劃定勢力範圍時,遭遇到各種傳染病,從瘧疾、肺結核、鼠疫、霍亂到天花,這些疾病在非洲大陸上肆虐,讓熱帶非洲一直被稱為「白人墳墓」,甚至有人提出「瘧疾阻擋發展」、「病菌是文明的大敵」。但到了如今,某些歷史學家對其產生質疑,開始研究歷史文獻試圖翻案,並認為瘧疾與整體產業發展有關。

這些歷史學家認為,殖民者對於殖民區域的不當管理,造成衛生環境混雜不堪、人們飢餓貧窮,才是讓傳染病到處傳播的主要原因。若究其本質,很多被認為是熱帶疾病的傳染病,在歐洲其實都有蹤跡,這些疫病都曾經傷害著歐洲的普羅大眾。而到了18、19世紀在已開發國家未見其影的真實原因,其實是工業革命後,技術的進步讓食物產量上升、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了健康的身體與更好的住屋與衛生環境,而反觀尚未工業化的被殖民區域,殖民者只想著如何讓當地產生最大的利潤,從未認真建設與開發,這導致了殖民地環境髒亂不堪而使疾病叢生,並非熱帶地區特別不衛生才導致病媒孳生。
不過「熱帶地區特別不衛生」這樣的想法,也促使了熱帶醫學的誕生。隨著時間推移到現在,熱帶醫學也演變成一門解決衛生環境與飢餓,致力於消滅營養不良、建立醫療設施與控制疫病的學科了。
聆聽,聲音與文本的結合
聽一本書,是怎樣的體驗呢?平常都是利用視覺來汲取書中知識,可能或坐或站於某處,仔細玩味書中想傳達的話語為何,我們會在許多不同的空間閱讀,但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能讓人安靜。現在,我們把閱讀一本書的地方換到劇場,而閱讀不再是閱讀,而是聆聽,視覺反而只是輔助,雙耳變成汲取書中話語的主要管道,這樣新穎的體驗,創造了哪些效果呢?
柄谷行人對於世界互相競爭的惋惜、歐洲列強在殖民時遭遇疫病的絕望,這些感受如同被放大了好幾倍。大提琴悠揚的音符開啟我們探索世界共和國的希望、交疊的人聲述說著疾病氾濫的恐怖。這種感受絕非普通的閱讀書籍所能帶來的,聆聽文字的流動,讓文字不再單純,而是賦予其生命。

當然,30分鐘的呈現、30分鐘的導讀、30分鐘的交流,這短短的時間是不可能就此理解這些書。但這並不妨礙本次的觀看與聆聽,甚至引起我的興趣去查找柄谷行人的諸多著作一探究竟,在這位近代大思想家的世界和帝國主義下,醫療究竟是如何發展的。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李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