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構經典——《哈姆雷特機器人》

這部劇巧妙結合了異地共演技術,讓兩個劇場同步進行的表演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敘事效果。而這樣的技術設計會對影像與聲音的即時傳輸有極高要求,因為任何延遲或不穩定都可能破壞節奏與觀眾的沉浸感。

作者:劉倢希(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二年級)

作品:臺大戲劇學系創系25周年製作《哈姆雷特機器人》
團隊: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24/12/06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臺灣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實驗劇場

身為資訊背景的學生,我對《哈姆雷特機器人》如何將機器人技術和異地共演的形式融入劇情,並在加入這些技術的同時兼顧與劇情的結合,使技術成為推動故事的一環,感到十分有興趣。

《哈姆雷特機器人》將莎士比亞經典悲劇移到現代,透過嶄新的敘事手法與科技元素,重新詮釋了哈姆雷特在父親亡故、母親再嫁的矛盾中掙扎的情境。劇中加入兩個劇場的平行演出與舞台設計,巧妙呈現「真實」與「表象」,突破了傳統舞台的限制,為觀眾提供了多層次視角。

(攝影:羅慕昕、楊惟中 照片提供:臺大戲劇學系製作)

在實驗劇場觀看上半場演出,能夠非常明顯感受到角色和下半場在大劇場(遊心劇場)的對比。在實驗劇場的小空間內,演員和觀眾距離極為接近,將哈姆雷特的內心世界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在這個空間裡,哈姆雷特時而自言自語,時而吐槽,甚至自在地與觀眾互動,讓觀眾能更容易地進入他的內心,與他一起感受那份被背叛的痛楚與徬徨。而實驗劇場盒子形的結構進一步強化了角色內心的孤獨感,宛如將哈姆雷特困在一個心理牢籠之中。而近距離演出也讓觀眾能沉浸的感受哈姆雷特的情感,更貼近他的內心世界。

下半場來到遊心劇場後,舞台的空間感與氛圍隨之有顯著轉變。演員與觀眾距離拉遠,整個敘事視角也從哈姆雷特的內心掙扎轉為旁觀者角度,我們目睹他如何裝瘋賣傻並且與周圍角色進行博弈。這樣的視角轉換讓哈姆雷特形象更加立體,並讓觀眾從內到外完整認識這個複雜而真實的角色。

(攝影:羅慕昕、楊惟中 照片提供:臺大戲劇學系製作)

這部劇巧妙結合了異地共演技術,讓兩個劇場同步進行的表演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敘事效果。而這樣的技術設計會對影像與聲音的即時傳輸有極高要求,因為任何延遲或不穩定都可能破壞節奏與觀眾的沉浸感。然而整場演出運行流暢,兩地角色之間的對話銜接緊密並且節奏自然,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情緒因為技術而被打斷的狀況。顯示科技加入不但沒有讓劇情變得突兀,反而增添了劇場敘事形式的多元性,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這樣的設計也讓人看到劇場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除了異地共演的技術突破外,劇中也融入多種現代影像表現形式,像是手機視訊、新聞節目等,讓內容更加多元。而手機視訊和新聞節目使用橫向、直向螢幕的切換,不僅再現了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習慣,還反映了科技演變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劇中也使用了多處投影,透過不同形狀與位置的畫面呈現,讓舞台空間充滿動態感與層次感。其中新聞節目那段讓我印象深刻,透過不同鏡位的影像輪流切換,以及電視節目形式的視覺設計,不僅忠實展現現實生活中的媒體風格,還以誇張的方式放大了戲劇張力,大大提升劇情的娛樂性。此外劇中也加入角色與機器手臂共舞的劇情,其中共舞的畫面非常唯美,但會覺得其出場方式稍顯突兀,或許在劇情層面上還能有更多鋪墊。

(攝影:羅慕昕、楊惟中 照片提供:臺大戲劇學系製作)

《哈姆雷特機器人》不僅將莎士比亞經典重新詮釋,更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探索了劇場敘事的新可能性。從異地共演到多元影像形式的運用,這部劇展示了創意與技術結合的潛力。同時讓人思考如何有效地讓科技為劇情服務,也為未來劇場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陳志豪

關於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