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hange stud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Drama and Theatre at NTU.
PhD in Performance Studies Scholar, Department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Theatre Art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 Ass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guages, Literature and Arts, 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
台北小孩,21歲。大學期間主要讀的是社會學,但也碰了一點點哲學和酷兒理論。除此之外,興趣之一是跳舞,因緣際會在某街舞活動初次接觸Drag Queen,而後持續關注並(盡量)以新台幣支持相關演出。
高雄囡仔,畢業於師大臺灣語文學系,現就讀臺大戲劇碩士班。日常喜愛觀賞、接觸歌仔戲演出,2020年就讀師大時開始於師大歌仔戲社學習,工旦行,參與師大歌仔戲社24、26、27屆公演。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博士候選人。獲學位若干──臺灣文學、哲學、政治學、企業管理學;得獎(學金)若干──科技部優秀博士生獎學金、臺灣文學傑出碩士論文獎、紀念殷海光先生獎學金、臺大文學獎等。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目前就讀臺藝大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碩士。近年以主題性策展及跨域合作計畫作為創作方法,同時進行藝術書寫與評論。希望透過不同媒介,來探索當代生活中的不安與衝突感,挖掘個體與社群間的矛盾時刻,以及其背後的權力關係。2024年與陳薇共同主持《LOOP》展演計畫,擔任概念、導演及舞台設計。2022年擔任《「ㄧˊ」居之所—美術館中的過河遊戲》策展人。作品曾參展《Internet Surfing:網路衝浪手冊》(2023)、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複調神話」(2021)等展出,並曾獲2023年關渡宮大專西畫新秀獎首獎。
臺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大學時期加入師大歌仔戲社開始歌仔戲的學習及表演,而後考入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自2023年起成為民權歌劇團前場習藝生,展開菜鳥的民戲生存大挑戰,主工旦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
路歧合作社創辦人,持續推動台灣偏鄉戲劇教育。現為劇場演員與青少年戲劇老師,合作劇團包含三缺一劇團、烏犬劇場、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等。
書寫、製作、表演與策劃者,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熱衷探索空間、身體及意識彼此作用的情境與關聯,及在模糊狀態裡各種流動的可能性。近年經歷包括: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人、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聚思製造端東南亞性別網絡計畫、北藝中心亞當計畫—士林考,及參與李奧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Xavier Le Roy & Scarlet Yu《Temporary Title, 2015 (Taipei 2023)》、明日和合製作所《肉神殿(2023)》等演出,並曾與軟硬倍事協策臺灣文博會、白晝之夜、新北城市藝術節等節慶展演。合作聯繫:d44447777@gmail.com。
高雄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研究興趣為近代中國及臺灣戲劇史。自大學起加入臺大京劇社,學習京劇表演至今。曾參與多項戲曲研究調查及保存維護計畫,編有《講戲與做戲 廖瓊枝經典折子戲 劇本與表演詮釋》。
簡詩翰 ,又名Hannah,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表演創作碩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從2014年開始以演員身份參與劇場及影視演出。自2019《嫖亮皇后的養成日記》以創造變裝皇后Hannah Monina角色作為替代人格,以「計畫式藝術」記錄養成變裝皇后的過程,出版小誌為呈現載體。機緣之下展開台北的變裝表演工作。整體概念為:以生命參與文化現象進行表演創作。變裝作為表演工具之一,連結變形與扮演,置入不同領域的創作脈絡中。也實踐理想中藝術(或指變裝藝術)為心、手、腦合一的勞動,在服裝製作、手工製作、各式媒材間有一定的學習與理解。
高雄鳳山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戲曲文化史。致力從研究、觀賞、串演及創作多方面親近戲曲藝術,曾參與台大京劇社,亦創作京劇新編劇本獲獎。目前在早稻田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畢業,主修聲音及影像。近期一些作品包含: 2022 臺大戲劇系第 21 屆畢業製作《無辜》聲音設計暨技術、 2023 蓬蒿戲劇節《出逃》 音樂設計、2023 布拉格場四年展 [UN] COMMON DESIGN PROJECT《Affect》聲音設計、2023 高雄電影節 TTXC 《放開你的頭腦》 助理影像設計。
許芃是目前在蒙特婁研究碎碎唸寫作、碎碎唸表演與實驗動畫的台灣劇場導演、編劇和演員。他的編導作品以碎碎唸為方法,探索過剩/過量美學、爛品味、幽默、以及,台灣酷兒經驗。許芃視碎碎唸為理解新文本的一屬於台灣、屬於中文的角度,他好奇於碎碎唸的多餘、累積、看似毫無相關(或真的毫無相關)如何描繪邊緣經驗成為地景。自二零二零年開始,許芃與來自韓國和日本的實驗動畫家合作,三方共探劇場與實驗動畫如何表演、詮釋碎碎唸,以及碎碎唸美學與東亞文化的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生,以Cony(摳尼)的名稱闖蕩江湖。退伍軍人、女性主義者、Podcaster、同志運動倡議者……。製作 Podcast 節目:《微叛逆女孩》、《性愛拉拉隊》,以及所上的節目《性別教育 所以呢?》。2023年參與蘇品文主持的國藝會計劃《跨域研究小組-表演藝術與性別主流化體現》,以性別/參與者之眼與感受觸碰表演藝術。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美國西北大學表演研究博士。研究興趣: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後殖民論述、北美亞裔戲劇、跨文化表演、科技藝術。
1998年生,臺北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師承林智莉博士,著有《明清之際傳奇敘事手法的時空表現——以遺民為觀點的考察》(2023)。目前正從學術之路叛逃,努力朝像樣的劇場演員邁進。
出生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月,期待此生有機會活超過三個世紀。熱愛文字書寫與影像創作,且不斷嘗試不同創作語彙與媒材。過去作品多專注於探索內心、遐想未來以及思考科技與人的關係。
1999年夏季生於新北蘆洲,自小受祖母──歌仔戲生角演員許秀琴女士影響,而對歌仔戲產生興趣。後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班及碩士班就讀,在學期間加入政大歌仔戲社學習歌仔戲表演,亦隨蔡欣欣教授參與多項歌仔戲研究、保存、展演、推廣計畫,並開始嘗試歌仔戲劇本寫作。現為高中教師。
台中潭子人。
小時候長很多痘痘,所以大家都叫我豆豆。
(但南部的朋友都叫我Jimmy,因為我的英文名字是Jimmy)
最近這幾年都躲在拍拍手工作室裡面,看著偶在看著我。
如果有經過台中的話,可以來找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