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庭儀
歌仔戲作為臺灣本土戲曲之一,其內涵豐富、表演形式多樣,其中野臺戲(又稱外臺戲)更是許多人對歌仔戲最初的印象。廟口搭起的戲臺,燈光閃耀、鑼鼓喧天,演員們身著華麗戲服,以精湛的身段與動人的唱腔,將一幕幕戲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而親民的野臺戲不只是表演藝術,更被視為臺灣庶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專題透過的三篇文章,希望能夠從觀眾、演員、樂師三個不同的觀察角度切入,帶領讀者走近野臺歌仔戲的世界,認識其獨特且燦爛的生命力與文化價值。
〈「外口戲」的野與媚〉作者芳妤,是資深小生演員許秀琴老師的孫女。文章中分享她了從小接觸歌仔戲、再到深入研究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她所認識的歌仔戲。〈掀開布帆看戲臺〉由現為民權歌劇團前場習藝生的筆者,紀錄心得隨筆,從「民戲幼幼班」的角度一窺戲班生活,分享演員從抵達戲臺、扮仙、演戲到散戲收臺的一天。〈樂師仙,仙啥物?〉中,現臺大戲劇碩士班學生宥棋專訪民權歌劇團樂師徐佩嫻,揭示外臺樂師的角色與挑戰。
野臺戲或許並不再是現代化社會中的主要娛樂,但並意味著其已然過時,而是仍然創新發展、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無論是演員的即興表演、戲班的日常運作,或是樂師的默默耕耘,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野臺戲的獨特魅力。然而這項傳統藝術也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包括從業人員的高齡化、環境與政策限制、年輕觀眾流失、觀演關係改變等問題。要讓野臺戲繼續傳承並長久地走向未來,除了需要更多年輕人投入學習與行業,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支持也不可或缺。無論是政府的文化補助、戲迷的推廣,或是劇團自身的創新嘗試,都是讓野臺戲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希望透過專題中的故事與描述,縮短野臺戲與觀眾的距離,讓更多人認識、理解並見證野臺戲獨特的藝術形式之美;野臺戲不只是行經廟口匆匆瞥過的一隅風景,其從土地萌芽、茁壯的戲劇能量,再再證明了,野臺戲是臺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策劃|林庭儀
作者|郭芳妤、林庭儀、張宥棋
編輯|解佳蓉、張慎心、鄧淑華、吳宗佑
封面圖片提供:林庭儀
關於作者
-
臺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大學時期加入師大歌仔戲社開始歌仔戲的學習及表演,而後考入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自2023年起成為民權歌劇團前場習藝生,展開菜鳥的民戲生存大挑戰,主工旦行。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