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製作背後的魔法師——陳志峰老師專訪

我們技術人員進劇場常常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第一個去跟館方大哥說我們到了要卸貨。正因為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的人,所以看到的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全空的。而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或一個禮拜內,眼前的這個舞台上將鋪滿所有的東西,等到禮拜天的晚上八、九點之後,又回到最初的樣子——空。這一切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個魔術師,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看著整個空間的巨大變化,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受訪者:陳志峰(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講師)
採訪/撰稿:陳睿砡(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生)
時間:2024/10/28
地點:教師研究室

一、個人經歷分享:從土木到劇場,從設計到技術

首先,我有看到老師之前在逢甲大學的講座題目「我的轉彎人生:從土木到劇場,從學生到老師」,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是如何從土木轉而進入劇場領域?以及您認為兩者的關聯是什麼?

從土木領域轉到劇場是一個好玩、有趣的過程。剛進到臺北工專土木科時第一天,班上有同學邀我一起吃飯、逛社團,我就當作交朋友跟著去了。當時的社團學長很nice 地問我們要不要填資料參加那週的社團活動。那時年紀小,沒多想就說好,從此開始接觸戲劇。話劇社每學年會參加大專盃話劇比賽,要製作道具布景,整個過程的體驗我都覺得不錯,在臺北工專的五年就一直留在話劇社。本來五專的最後一年我還有補習,但又發覺自己時間都花在社團上,所以開始思考是不是真的要留在土木系?既然還沒想清楚,不如用當兵的時間做緩衝,沈澱下來去思考未來的方向。

但在快退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是讓我真正從土木轉到戲劇的最大原因——我的弟弟。有次休假回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人在,遇到鄰居問「你沒有去醫院陪你媽媽跟弟弟?」我才知道弟弟生病,也才知道他已經開過一次刀。因為我跟弟弟的感情一直很好,所以看到他年紀輕輕就受病痛的折磨,對我來說,我好像更應該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也就更認真考慮在土木建築業界的去留問題。

按照期程退伍後,我先去水土保持技師公司擔任助理。工作之餘,報名周凱基金會辦理的劇場技術研習營,利用下班後或週末時間上課。在過程中,我認識了施舜晟老師以及一些學校、業界的學長和老師,他們鼓勵我去報名劇場相關科系。因此,我報考了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劇場設計。雖然當初報考時只是抱持著「不想做土木,想進劇場行業」的想法,但進了北藝大劇設系後,還是覺得做舞台設計會比較好,對未來的想像也是認為自己會朝舞台設計的方向一路前進,這點和目前系上同學的心態有些類似。

記得一開始唸舞台設計的時候,曾被我的主修老師王世信抱怨過一件事。曾經的土木背景,再加上劇場研習營和話劇社的經歷,在修舞台設計一課前,我就對製作的過程已經有個大致瞭解。例如,木材的尺寸是4X8、角材的尺寸是吋2和吋8。所以在構思這堂課第一個project的第一個模型畫圖的時候,我憑經驗和直覺照著這樣的尺寸做。世信老師看完就對我說,「你為什麼所有設計的東西都四四方方的?」對他來說,我的設計裡蘊含太多理工科的思維。他限制我在下一個project裡,不能出現任何一條直線,並要求我們找一個畫家去模仿他的style做一個演出的舞台。印象中我選擇的是梵谷《星夜》,依這幅畫畫了一些圖、做了模型,老師看完後說,「你腦袋好像有一點點轉過來。」我在初入劇場舞台設計學習過程中,曾有過這樣的轉變。

老師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學士畢業主修舞台設計,之後的研究所是在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唸 Theatre Technology,一開始學習的是設計方面,是什麼契機讓您後來更聚焦在技術層面?

在做北藝大畢製的時候,同學們都覺得舞台技術可以由自己完成,不用與做技術的同學同組。但我覺得自己是以設計畢業的,應該請人幫我負責技術。畢業後我開始做一些助理及crew的工作,也擔任一些小劇團在小劇場的舞台燈光設計。但到最後還是被生活五斗米說服,覺得應該找份有固定工時的工作會比較穩定,所以選擇進一家佈景工廠擔任道具製作。但其實我並不排斥技術,因為之前參加的周凱基金會的劇場技術研習營時,有很多手作的機會,那時就對舞台技術略有興趣。工作類型也慢慢地轉換到道具製作、佈景製作,發展方向逐漸偏向技術。

後來,我抱著年輕敢衝的信念想出國念書,甚至直接飛去美國面試,排了美東跨美西的旅行。其實那時候我還是有設計師的夢想的,衡量後就投了設計跟技術兩種不同的學校。會去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面試,是因為我在北藝大的學姐當時在那裡唸書,她問我要不要嘗試看看。一輪下來,有上的兩間學校都是技術相關,一個是 UT Austin,另外一間是NCSA。NCSA類似北藝大那樣藝術大學,有專門舞台技術的科系。掙扎許久,我最後去了UT Austin,其中一個原因是兩邊給的獎學金有差。

從事舞台技術這些年,我對這件事逐漸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們技術人員進劇場常常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第一個去跟館方大哥說我們到了要卸貨。正因為是第一個到舞台上的人,所以看到的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全空的。而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或一個禮拜內,眼前的這個舞台上將鋪滿所有的東西,等到禮拜天的晚上八、九點之後,又回到最初的樣子——空。這一切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個魔術師,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看著整個空間的巨大變化,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雖然沒什麼人會記得,但我自己知道,有一群人曾經一起完成這件事,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成就感。舞台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中,需要我去解決問題,我反而很享受這種類似小男生喜歡的DIY的體驗。

舞台技術接觸的範圍其實很多,我們需要懂得如何用電、學習製作簡單的服裝,也要了解裝置發出聲音的來源,而這些都是在每次製作過程中不斷學習的。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會用到這些技能,但每次都會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習,這正是舞台技術的挑戰所在,也讓我更想繼續留在這個領域。

二、舞台設計與技術的相輔相成

先學習設計再到轉向舞台技術,您覺得這種轉換對您有什麼幫助或是影響?

這部分還蠻有趣的,因為大學時學的是舞台設計,而現在則從事舞台技術。如果單純執行技術工作,不可否認會感覺像工人。只要把這個東西做好、裝好即可,但因為我有設計的概念或思維,因此會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也因此,比較能夠理解並化解設計師頻繁修改技術做法所帶來的困擾。以《哈姆雷特機器人》為例,這個舞台有一個基本台,是用4X8的平台拼成的。以技術角度來說,我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製作舞台,選擇較便利的拼接方式,或依照材料尺寸來安排結構。但柏霖老師有他的設計考量,跟我討論是否能換一種拼接方式,因為按照我原先的拼法,他覺得觀眾視覺上會有太多線條。當他這樣講的時候,如果我是單純做技術的人,會覺得線條就線條有什麼差別?可是之前我有學過設計,大致理解設計的思維與流程,能理解他的用意,知道我該怎麼調整,因此,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這類討論,而不會產生太多怨言。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創系25周年製作《哈姆雷特機器人》之舞台設計套圖。(設計者:李柏霖)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創系25周年製作《哈姆雷特機器人》之舞台技術地板規劃。(圖片提供:陳志峰及其助理們)

做技術的人有設計背景,在解決問題時,會稍微往設計的角度去思考。例如,我怎麼樣可以在視覺美學上增加美感,而不是單純考慮哪種方式比較快。但也因為懂設計,在溝通的過程也可以跟設計解釋自己為什麼堅持這樣子拼,為什麼要留線條在這裡,是因為有什麽限制。因此,無論是先學設計再進入技術領域,還是從技術轉向設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做技術完全不懂設計,或設計師對技術一無所知,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像烏托邦,在現實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

面對看起來複雜的設計,有沒有一些舞台技術中,外人所不知的實現設計的技巧?

拿系上製作來說,其實每一次都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或暗藏其中的機關。我剛到系上的第一個製作是20周年在城市舞台演出的《莎士比亞打麻將》,是系上少數幾次到校外做演出的機會。這個製作特別的地方,是舞台上要弄一個鏡面的地板跟二樓,還要現場Live Band、升降電梯門和隱藏書櫃等等。像是鏡面地板後來是去找鏡面的美耐板,可能貼齊地板這件事在觀眾眼裡看不見,但要怎麼把它做好是很有挑戰的。而且在貼的過程中,因為鏡框台口樂池有下降的高度,所以樂池和原本基本舞台中間有縫隙。就有在貼美耐板的過程中,學生把側封板從舞台面掉下去機坑裡面。另外右舞臺有一個會被拉開來且高兩米八的書櫃,莎士比亞最後要從那邊離開,因此需要設計軌道與定向機關。在裝台時,我們還花了好些時間解決假鏡框懸吊的問題,但這些細節都是觀眾看不到的。

臺大戲劇系20周年紀念製作《莎士比亞打麻將》。(圖片提供:Tryfun 創坊)

做《愛與資訊》時,原本要去水源劇場演出,但後來碰上COVID就沒有,也因此簡化成彩排場。而最大的挑戰就變成有一些升降的招牌,我要怎麼樣在沒有懸吊空間的場地做升降的同時,又可以讓招牌被點亮。記得當初是用吊環束在電線上,懸吊鋼索穿過吊環,類似羅馬簾的做法。但升降是在工作廊道放鋼索,剛裝完測試一切OK,但技排時卻卡住,還導致燈光控台當機等問題。後來就特別去找電線,有些市面上的電源線中間其實是有鋼絲鋼索可以承受吊燈,更換後就順多了且不會卡。而《一千零一夜》是到南海劇場演出,在空台且吊桿數量不足的限制下,很多的變化其實是藏在舞台裡面。配合柏霖老師的設計,在台口藏了一組手動的軌道。這組軌道是為了讓駱駝和火車從左到右上下場,還有船要從右到左,沿著軌道慢慢地移動。但駱駝和船又得要上下擺動,所以就做了遙控的電路板,也因此研究了如何使用Arduino來控制電動缸。這跟一般大眾想像的舞台只會做道具佈景的木工又有點不一樣,舞台技術人員是需要更進一步去學習更多東西的。

臺大戲劇系2022年學期製作《一千零一夜》(攝影:李柏霖)

這些都是每個學期製作不同的考驗及挑戰。觀眾看戲可能只會覺得演出好看或整個操作都很OK,不會去想背後付出的努力。但對我這個做技術的人而言,可以把東西做出來並達到預期效果,除了能滿足男生從小做模型的慾望,也能持續刺激我的思考,完成後內心也充滿成就感。

三、從學生再到老師:教學現場的大小事

老師在業界有許多不同的作品,也一直在擔任教職。想請問老師對於擔任劇場工作者與在校擔任教職,您認為這兩者間有何異同?以及對老師來說,理想的舞台技術教育現場是什麼樣子?

我從UT Austin畢業後,其實也有收到一些教職的邀請。但當時不想直接進入學校的主要原因,是我希望累積更多業界實務的經驗,再進入學校帶給學生。按照規定我畢業就可以直接成為老師,但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有足夠的東西能教給學生們,因此選擇在業界接案,其實也是在累積教材。現在我也持續有跟業界接觸,是希望能把學生帶到業界中,但困難的是,學校雜事真的太多。雖然學校一年只有一個製作,但我們都處在降低成本的製作方式,就變成助教跟老師們都要付出更多時間,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待在學校,就會縮減接觸業界的時間。但還是會把握機會帶學生走出校園的舒適圈,和業界的人事物接觸學習,也會利用課堂講座把業界人士帶進學校。

我理想中的教學環境,比如說我們的劇場、教學空間,是能跟業界接近的,外面的劇場長什麼樣子,就希望我們系上也有什麼樣子的劇場,讓同學們在畢業後或學期間到外面接案能比較好上手。除了在教室上課,當我講解懸吊系統、吊桿、鋪舞台或舞台空間的時候,是能夠直接帶學生進入正規劇場實地講解的。但目前應該是沒有辦法,因為遊心劇場是獨立的管理單位,不歸系上管理,所以目前沒有辦法互相支援或配合。

九月份「戲夢空間」剛完成安龍謝土的儀式,老師對於這個系上新落成的舞台技術的教學空間有什麼看法?未來會如何利用這個空間進行教學的規劃?

按理說系上應該要有獨立的系館、排演及演出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受學校管理,但希望是能被戲劇系自己使用,或者說掌控的比例佔多數。系上剛成立的時候沒有劇場,所以曾經在總圖做過演出,後來有鹿鳴堂。鹿鳴堂經過了兩三年的改善,改叫臺大劇場。在鹿鳴堂裡可以展現創意,也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作品。其實現在系上有很多有趣、有創意的作品,但都被限制在排練教室。排練教室跟鹿鳴堂、遊心劇場的空間概念是不一樣的。現在大家會覺得系上學生沒有向心力、沒有想法,然後把部分原因歸咎於沒有鹿鳴堂可以使用,我不覺得這是百分之百的因素。就算沒有鹿鳴堂,大家的創意還在,真正缺的可能是能夠實踐的場域。

之前鹿鳴堂大部分的管理權是在系上,而現在的遊心劇場只有百分之十,所以希望有另外的空間可以使用。如今雖然有了「戲夢空間」,但這個空間如何去活用仍是一個問題。我希望除了上課時間之外,平常或是做製作的時候,學生都能繼續使用。設想一家店,營業時間只有18點到22點,若將非正式營業時間也利用起來,它的產值或者賣的東西會是什麼?但目前另一個問題是,每個來上工或進劇場的人都是要死不活的,都覺得自己最好不要進舞台組,因為會很累,這樣「產值」自然會受影響,不開心的學生做出來的東西,就不覺得會好玩。我覺得,系上和遊心要更密切地合作,而同學們要更懂得自己管理時間和空間。

不管是舞台、燈光、服裝、影像或聲音,都可以在那邊做使用。影像的正源老師可以當攝影棚拍東西;燈光的振威老師可以上一些電腦燈或是燈光技術課,能有較大的空間去做呈現;柏霖老師可以拿來做繪景;我這邊也可以拿來做製作、做軌道之類的這些事情,因此我們希望能充分活用這個空間。但目前比較擔心的是,那塊地的使用權其實不歸學校,而是歸屬於臺北市政府。

您看來,舞台技術在戲劇系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我覺得在教學裡面,舞台技術的角色像是服務業。我要幫助系上或製作完成各種特別不同的演出。為什麼會持續從事這類技術支援的工作,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在過程中,看到內心的成就感,因此能夠持續投入。譬如說剛才講到《一千零一夜》的時候,有製作遙控裝置,我之前沒有使用過 Arduino,但這次嘗試自己寫程式,並最終在舞台上看到成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小小的成就。而這次《哈姆雷特機器人》要改外加的懸吊系統,就會想要看到我曾經畫的圖在舞台上實現。

現階段,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同學對舞台技術產生興趣,讓系上或每個製作能夠有更多元的技術應用。臺大戲劇師生的創意一直都在產生,學製也不斷嘗試新的挑戰,我自身也在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跟著一起學習和成長,這也是我會想要繼續留在臺大的原因。

非常感謝老師百忙之中與我進行這次訪談,從志峰老師的各種經驗分享,能看到老師在作為劇場工作者與擔任教職都充滿著的熱忱。而老師樂於分享自身經驗,並希望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與機會,也令人感動。期待「戲夢空間」的落成,能夠促進系上對於舞台技術及各技術的教學成效。

責任編輯:張曉逸
審稿:鄧淑華、張慎心
最後校稿:陳志峰老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