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脩閔(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公法組四年級)
作品:OVERHEAR 耳語計畫 《在那之後繼續生活在日常》
團隊:演摩莎劇團、It’s Not a Box Theatre(加拿大)
時間:2024/11/15 10: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臺大校園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臺灣的性侵案件中,熟識者性侵比例高達八成以上、陌生性侵比例則約一成到兩成左右。換言之,大部分的性暴力皆發生在熟識者身上、無法規避的日常當中,包含家庭內、教育場域、工作夥伴或伴侶關係等。被害人如何重新回到日常、如何去詮釋這起事件對他造成的影響、如何面對仍會遇見的加害人,甚至如何梳理與自己的關係、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一條漫漫長路。
OVERHEAR 耳語計畫《在那之後繼續生活在日常》,便試圖勾勒出被害人重新回到日常的軌跡——倖存者怎麼說服自己、如何慢慢克服、怎麼面對創傷持續存在、如何開啟自救或他救、怎麼跟傷痛共處、該不該跟其他人提起這件事、如何面對他人的不同反應,重現了倖存者在發生事件當下、經歷事件後、回到日常中的每個階段,是如何面對創傷反應、如何反思自身感受的。

若深究親密關係中的各種暴力形式,包括精神暴力、肢體暴力、經濟暴力、性暴力、跟蹤及騷擾,根據衛生福利部2012年至2023年親密關係暴力通報被害人數及性別比的統計,發現被害人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被害人仍以女性為主(約佔七、八成),而男性被害人數亦呈現成長趨勢。衛生福利部近期的大規模調查、2021年發布的《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調查報告》,平均每5名女性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曾經遭受親密伴侶暴力,凸顯出這件事或許沒有想像中的遙遠,甚至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身上,關鍵只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在分享者及聆聽者皆感受到安全感的環境下,聆聽到這些故事。
OVERHEAR 耳語計畫《在那之後繼續生活在日常》,便試圖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參與的觀眾一個人踏上這段旅程,耳機中傳來的聲音,是「故事分享者」私密的經歷、真實的感受。循著耳語間的聲音,聆聽者行走在舟山路間、進入小徑或草叢中、轉入建築物中的迴廊、經過熙來攘往的教室與走道,每當走進每一個「故事代理人」所處的空間,面前的故事代理人會透過不同的地景與擺設、具象的動作與舞蹈、有其含義的互動方式、所處的位置與視角轉換、選擇直視或不正視眼前觀眾的不同表情,搭配耳機中的故事分享,讓聆聽者更能感同身受。在眼前爆破的氣球,代表著無法再承受更多的情緒;在面前不斷更換位置的椅子,象徵兩人之間的權力關係變化;遙望遠方的草地遞過一杯茶,彷彿耳語間的故事也正在被好好陪伴與傾聽;故事代理人邀請一起共舞,如同情緒間的同理與傾聽具象成雙人舞的一來一往。

過程中,聆聽故事的人與耳機中講述故事的人並沒有直接見面、也不知道彼此的身分,兩者之間保持充分的距離,但在耳語的分享下,卻共享了生命的某一段故事。那些私密的內容,包含不同故事分享者所經歷的約會性侵、家內性侵、酒醉撿屍、陌生性侵、熟識性侵的情節,也包含回到日常後在心底深處反覆咀嚼的感受。分享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傾聽、或無法言說的聲音得以釋放,聆聽者也成為了陪伴者與支持者,見證了故事分享者如何走在創傷之後的道路上,而這一切,都還是現在進行式。
決定展開司法救濟一遍遍重申傷痛的過程、跟身邊親友們試圖講述但可能不被聆聽的狀況、一次次懷疑與質疑自己的歷程、甚至是受到加害者不斷情緒勒索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我可以說自己是被害人嗎?」、「會沒事的。真的嗎?」「我髒掉了嗎?」、「我還有機會好起來嗎?」、「我還能追求夢想嗎?」耳語中傳來的聲音或平靜或激動、面前符合那個時空的地景互動,讓外在的「所見」與內在的「所聞」完全結合、激盪,彷彿我們就處在同樣一個時空、面臨同樣的創傷與抉擇。

這是一個個倖存者「在那之後如何繼續生活在日常」的私密分享,不過,這份分享並不是完成式,所帶來的效果與討論還正在發生。透過分享,倖存者知道自己的故事正在被不帶成見地、保持距離感的安全環境下聆聽,是一個復原的過程;見證者也因為聆聽的過程更能夠理解、靠近這些生命傷痛,這些和我們共處在同一個社會下、仍須慢慢療癒的傷痛故事。
責任編輯:陳明緯
審稿:張曉逸